苏州宣传 苏州宣传 苏州宣传

聚合数字力量,勇担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

时间:2023-06-06 20:25:4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这为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数字技术以惊人的“裂变”速度加快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不断催生新场景新应用新业态,给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路径、环境带来颠覆性变化。江苏省苏州市作为经济大市、文化大市、人口大市和互联网大市,坚定不移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的重要论述,拥抱数字浪潮,聚合数字力量,提出“全国数字化发展标杆城市”发展目标,加快经济社会全面数字化转型。全市宣传思想工作坚持守正创新,通过数字化赋能思想理论武装、媒体深度融合、文化服务供给、文化产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领域,更好鼓舞人心、温润人心、凝聚人心,坚决扛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挺进互联网阵地,强固思想引领根本职能
       当前,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空间,也越来越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苏州互联网普及率高达83.9%,网民数量达1025.6万人,其中手机网民达99.6%。近年来,全市宣传思想工作坚持网上网下一体化部署推进,主力军奋力挺进互联网主战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苏州大地落地生根,持续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打造理论宣讲项目矩阵。把面对面理论宣讲与数字化传播结合起来,探索运用“短视频”“虚拟人”“理论直播间”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宣传解读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组织业内大家、百姓名嘴、宣讲骨干等开展“师说”“名家说”“青年说”“百姓名嘴说”“百名局长百场宣讲”“理论飞燕进万家”理论宣讲,在全市打造“众说学习”宣讲项目矩阵,形成“众说众学、众信众用”新思想的浓厚氛围。其中,“师说”以“一座城市与一个领域的对话”为定位,先后邀请王蒙、冯骥才、郎平等大家名师开展专场活动,线上观众超2000万人次。“众说学习”理论宣讲团被中宣部评为“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在率先建成省内首家“学习强国”市级学习平台的基础上,集成打造报刊台网微端理论传播全媒体矩阵,开展“众说学习:我是冬训主讲人”视频征集展播等活动,不断提高理论宣讲的网上网下覆盖面。

1.png

                                                                            ( 图片: “众说学习”推出“师说”活动)

       推进市属媒体数字化转型。信息技术的发展重塑了媒体生态与传播格局。着眼于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苏州市属媒体坚持以内容为王,建强“搜集-策划-报道-阅评-反馈”新闻生产链条,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创新,不断加快媒体数字化转型。苏州日报社将更多资源向移动端倾斜,形成以“引力播”客户端为龙头的移动端媒体矩阵,用户群体超1000万。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策、采、编、发全面数字化,“苏报融媒播报指数平台”对各媒体主要内容发布数据实现系统性统计分析,为新闻选报题决策提供更为科学的数据化支持。苏州广播电视总台充分发挥国家级媒体融合创新中心功能作用,建设XR(扩展现实)数字虚拟沉浸式演播室,自主研发“星创”融媒创作平台,实现在统一创作平台下完成融媒内容的创作、管理、审核、签发全流程,加速全媒体传播格局由业态融合向数字化纵深发展转变。深化“新闻+政务服务商务”创新实践,拥有2260万用户的“苏周到”新闻板块不断做大做强。
       确保正能量充盈网络空间。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以多姿多彩、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引领网络文明新风尚。围绕“奋发新时代 E起向未来”等主题,不断深化“网络文化季季红”“正指导工作室”“百企百善”“苏州IP”等项目内容,打造全市网络文化盛宴。面向4万余名在苏外籍人士,上线iSuzhou网站、客户端及微信公众号“三位一体”全英文传播平台,公众号覆盖90%在苏外籍人士,让外籍人士更好感知江南文化、体验苏式生活。持续发力网络综合治理,开展技术治网“织网”“底线”等专项行动,对全市10.6万家网站、近49万个自媒体账号实行属地监督管理,进一步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健全“3+X”联合辟谣机制、“1+4+N”舆情处理治理机制,线上线下联动发现处理问题,及时消除不良影响,确保网络空间主旋律高昂、正能量充沛。


                                                                         依托数字化技术,释放文化资源强大势能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苏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拥有2项世界文化遗产和6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遗产”城市,也是全球首个世界遗产典范城市。如何借助数字化手段,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资源活起来,实现文化产品高质量供给,提升市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是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必须思考的一项重要课题。为此,苏州在全省率先出台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3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启动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华东区域中心苏州分中心,创建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超前布局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数据库规范化建设以及文化数字化应用场景等工作。
       数字化保护文化资源。立足苏州文化资源禀赋,全面开展苏州戏曲、文物、古籍、丝绸纹样、吴方言等地方特色文化数据库建设,计划3年新增采集2万条地方戏曲音视频、10万册古籍善本(含地方文献)数字图像、1万件丝绸纹样、1000小时吴方言语料等数字文化资源,推进地方文化融入中华文化数据库建设。扎实推进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构建起苏州古城区19.2平方公里的精细化三维模型,并完成“CIM+古城保护更新”等示范应用,重点打造山塘街、平江路等数字街巷,拙政园、网师园等数字园林,为古城保护更新和精细化治理提供有力支撑。在可移动文物方面,全市45家备案博物馆重点藏品二维平面和三维立体采集完成率接近100%。以苏州博物馆为例,已完成所有藏品的二维高清采集、715件(套)藏品的三维数字化采集、44个重点展览全景采集,上线馆藏国宝秘色瓷莲花碗的文物解码数字化展示。


2.jpg

                                                                         ( 图片:国宝秘色瓷莲花碗数字化展示)
       供给数字化文化产品。整合文化数字化服务终端,拓宽头部平台供给渠道,不断提高文化服务的丰富性到达率。连续4年举办中国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创新“线上+线下”办节模式,通过数字化技术打造“苏州有戏”线上线下直播间、VR(虚拟现实)画展、“云”展播展演。仅去年艺术节期间,就有超4亿人次在线参与直播活动和话题互动,市民足不出户就能够体验到江南文化艺术节的精彩节目。建成“君到苏州”文旅总入口,有效整合服务资源、景区资源、政府信息资源,实现“一部手机游苏州、掌上轻松品文化”,平台设有“非遗鉴赏”“数字博物馆”“云上观展”等专题,数字资源总量超300T,涵盖可移动文物52649个、各级文保单位1451家、各级非遗名录244个,注册用户已近300万。此外,还依托喜马拉雅等头部平台,不断上线苏州地方文化产品,开设“苏州戏曲数字馆”“光裕书厅”频道,累计上传近千集音频,形成46个专辑,播放量近140万次。
       开发数字化文旅场景。研究探索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文化产品的新形势,探索推出一批体验式、沉浸式的文旅融合应用场景。苏州交响乐团建成全标准8K超高清剧院,实现超高清音视频跨区域现场联动直播,先后举办多次“5G+4K+VR”“5G+8K”直播音乐会。沉浸式感官体验剧《声入姑苏·平江》,以音频方式将实景与戏剧结合,讲活古城的历史文化故事,受到人民日报、央视新闻联播关注。“拙政问雅”“夜游虎丘”等园林沉浸式夜游项目,运用灯光艺术、投影互动、声境营造等多媒体手段打造园林夜游新场景。全国首座大型数字艺术馆苏州湾数字艺术馆以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方式,成功打造一座“没有实体艺术品和文物”的艺术馆,各类展览通过传感技术、虚拟引擎、人工智能等手段,精彩呈现了虚实融合的元宇宙空间。


                                                                         加快数字化布局,激发文化产业发展动能
       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大有前途的朝阳产业。信息化浪潮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对文化产业的生产要素、产业格局、发展模式等多方面带来重大变革。苏州深刻把握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以文化体验为特征的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点燃新引擎、注入新动力。2022年,全市新业态文化企业达到193家,实现营业收入1050亿元,同比增长30%。
       培育壮大文化新业态市场主体。为加快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构建具有苏州文化特点和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苏州先后出台《关于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的实施意见》《关于落实苏州市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的扶持政策》,积极引进国内外头部文化企业、机构以及平台型数字文化企业。持续加大数字文化企业发展有效投入,对在苏州注册设立经营满2年以上的标杆型、领军型、成长型数字文化企业给予不同额度奖励,推动市场主体做大做强。近年来,网易有道、理工数传、开心麻花等一批新兴业态企业落户苏州,中国数字文化集团作为唯一一家以数字文化为主营业务的中央文化科技型企业,将长三角区域运营总部设在苏州。全市动漫游戏、网络文化等细分行业数字文化企业不断做大做强,13家企业入选江苏省第二批重点文化科技企业,大禹网络入选第十二届全国文化企业三十强提名。
       发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苏州立足全市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及时发布《关于推动全市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的若干措施》,从加强文化产业项目招商、推进人才要素集聚等10个方面提出一系列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支持政策。近两年引进的快手苏州电竞场馆、苏州橙天360数字剧场、橙天嘉禾livehouse演艺馆等重点项目正加快建设。总投资30亿元的周庄数字梦工厂项目,将建成国内最大、最真实的宋代实景基地以及国内技术领先的摄影棚,启动运营后以《清明上河图密码》等影视综艺类节目为先导,打造集内容开发、人才聚集、商业与IP合作、平台与流量加持等于一体的新文旅产业发动机,全面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达10亿元。苏州新闻出版集团、苏州广电传媒集团、苏州文化投资发展集团3家市级国有文化企业持续发挥引领作用,规划布局、投资建设、运营管理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
       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文化产业与数字技术融合创新发展,不断激发出新型文化业态的创新潜能。苏州加速推动数字文化产业与艺术、设计、网络、工业、体育、金融等业态发生关联,大力发展数字出版、数字影视、数字演播、数字艺术、数字印刷、数字动漫等新型文化业态。依托全市文化创意联合会,成立数字创意产业专委会,构建市场主体、高校智库、金融机构、行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创新集群,开发更具时代性和创新性的数字文化新产品。出台《苏州市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认定管理办法》,实施园区动态评价工作。充分发挥各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等平台作用,以数字文化头部企业、产业链重点项目以及创新链重点人才为核心,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引导数字文化产业从空间集聚向产业链集聚迭代升级。苏州高新区立足区内特点与资源,大力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成功获评“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今年正式跻身“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苏州元和塘文化产业园区,区域内文化企业总数接近2000家,建立起以数字文化产业为核心、创意设计和文化旅游为辅助的产业格局,先后培育出科创板上市文化企业、新三板挂牌文化企业和国家认定动漫企业,致力打造产业链齐全、生产要素集中、富有创新活力的数字文化产业集群。


                                                                         打造智能化平台,提升文明城市治理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苏州篇章这幅绚丽画卷上,苏州锚定“社会文明程度高”的目标追求,以数字化赋能文明城市建设,运用数字化技术、智能化平台,持续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塑造城市文明形象,实现了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满堂红”。
       探索城市运行系统化管理。通过数字化手段将苏州整座城市运行的数据全部收集起来,包括基础的地理信息系统、地下的管网系统、空中的气象系统、地面的交通系统,建设“数字苏州驾驶舱”。加强数据之间的跨领域、跨行业整合,实时掌握城市每个方面、每个角落的数据,强化对城市运行的及时感知和联动治理。目前,“数字苏州驾驶舱”已对接32个部门116个应用系统,汇聚了179大类459小类11.5亿条城运数据,引入了1.4亿条实时互联网数据,接入全市约17万路高清数字视频监控,实现数字化手段管理城市、驾驭城市、服务城市,打造城市运行的“协调部”,应急处置的“指挥部”,为深化文明城市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3.jpg

                                                                                     ( 图片:数字苏州驾驶舱)

       深化文明创建群众性参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借助数字技术“放大器”作用,广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力打造面向所有人、为了所有人的文明城市。广泛开展“小举动大文明”“我为苏州文明献一句”等网络文明传播活动,感召市民经常性参与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为建设性地开展文明创建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市文明办联合新闻媒体及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了文明“曝光台”矩阵,上线“文明随手拍”,构建起市民群众聚焦不文明现象、解决身边问题的数字化平台,目前已有4.5万余名“苏城啄木鸟”累计发现和解决问题近8万个,有效拓展了市民参与文明城市建设的途径。创新开发文明单位积分制线上管理系统,在全市文明单位试点实行动态积分管理,督促文明单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形成文明城市舒心家园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搭建文明实践一体化平台。融合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创新开发集成资源整合、需求对接、综合保障、分析统计等特色功能于一体的苏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平台。综合个人、团队、活动、项目、需求、资源、阵地等云计算功能,绘制全市文明实践网络图,设立文明实践排行榜,以可视化方式实时展示各地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行业分中心(特色点)、文明单位日常工作动态,实现对全市文明实践工作全流程数据化管理。依托平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行业文明实践分中心”两大功能模块,通过一图导览、一键导航,推动各类文明实践阵地之间的深度合作,引导各地各单位策划设计具有引领性、精准性、持续性、成长性的实践项目。截至2022年年底,在苏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平台已有实名注册志愿者305.52万人,认定星级志愿者74.45万人,累计选树市级以上典型人物189多人(项),其中全国级以上典型25人(项)。
                                                                               (作者:金洁   中共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