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专家走基层 |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数字化如何让非遗“活”得好、“潮”起来?
近来,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很是火热。这里迎来了一拨又一拨的游客高峰,一个个别具吴地韵味的商铺里尽显一门门传统文化的绝技。其中,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呈现出的独特魅力,受到更多人的青睐。
传承非遗文化,这在现代城市中该如何探寻新路,让它们焕发新的精彩,走进普通人的生活,近日,“社科专家走基层”来到姑苏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专家组人员先后来到大成殿,听取了苏州古城保护与发展的情况,随后走进了羿唐丝绸文化有限公司、缘杨服饰有限公司、文旅会客厅祯彩堂缂丝体验中心和姑苏市井生活馆,真切体验到了非遗文化产品的当代价值。
信息化时代,姑苏非遗如何更精彩?本次调研围绕“非遗+数字”的主题,邀请相关文化公司的负责人和管理部门负责人进行座谈,深入探讨这个发展课题,通过热烈讨论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言。
非遗的保护传承走到了一个重要路口
苏州的非遗技艺,正在以创新方式走向时尚,展现出新的活力。大家来到羿唐丝绸文化有限公司,公司人员拿出一件件丝绸精品讲解了它们的独特之处。多年来,他们以时尚而精美的设计引领消费潮流,商品广受欢迎。同时,各个门店也通过电商直播等方式“引流”,线上与线下的联动,市场前景越来越好。当调研组走进缘杨服饰有限公司时,看到了一件件做工精美的旗袍。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定制数量相对有限,消费群体也相对稳定,目前数字化拓展的意愿还没有那么强烈。
如今喜欢传统非遗文化的年轻人在增多,大家在文旅会客厅祯彩堂缂丝体验中心看到,一些年轻学徒正在潜心学习,他们经过非遗大师的悉心指导,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就能掌握好基本技能。他们中有些都有很好的美术专业基础,对于缂丝技艺的学习也有自己的心得。
“非遗+数字”有很大拓展与提升空间
传承与发展非遗如何借助数字化?随后的座谈会上,姑苏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了该区的基本情况。截至目前,姑苏区共有9大类10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国家和省、市、区各级非遗代表作名录,其中,人类非遗代表作1项(苏州端午习俗)、国家级2项(轧神仙庙会和制扇技艺)和省级8项,包括民间文学吴歌白洋湾山歌、苏绣发绣技艺、苏州织造官府菜制作技艺、青铜失蜡铸造技艺苏州仿古铜器制作、苏派鸟笼制作技艺、传统中医药闵氏伤科、传统针灸宋氏耳针、古胥门元宵灯会等。这样的一个“资源库”,实际上对数字化有着很大需求,也可以有更大作为。
苏州云联智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高苏新介绍了“云游苏州”App,这个App展示了很多内容,包括文化风俗、非遗手工作品和下单的商品等,体现了“非遗+数字”的很大潜力和商机。姑苏区的“惠姑苏”App设置了“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非遗文创”等栏目,网友可以由此看到很多信息,获得相关服务。姑苏区相关管理部门人员认为,做好非遗数字化还有很多事要做,建立数据库任务很重,当前尤其要抢救式保护好一些重要的非遗传承人,不给后人留下遗憾。大家也认为,加强非遗数字化建设,需要探索一些新的形式,力求取得更好的实效。
姑苏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已成为观察苏州非遗传承与发展的一个“窗口”。苏州非遗文化要走向更为广阔的市场,数字化就是一个重要引擎。当前,拉动这个引擎,会让非遗文化展现新的价值,迸发出新的活力,助力打响“江南文化”的品牌。
抓好“三要点”促进姑苏非遗传承创新
姑苏非遗传承创新,要不忘本来。只有不忘本来,非遗才能开辟未来;只有善于继承,非遗才能更好创新。为此,除了要做好非遗人才队伍建设,解决后继乏人问题外,还要注重非遗的群众化、社会化,大力培育滋养非遗健康发展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化文化生态,促使非遗更加广泛流传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姑苏非遗传承创新,要吸收外来。守正决不意味着只是固守传统而故步自封,如果以守正为名而自我封闭、排斥外来,非遗就会因失去群众、失去市场、失去活力而逐渐消亡。非遗之所以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生生不息、经久不衰,就在于能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不断在与外来文化交流中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实现美美与共。
姑苏非遗传承创新,要面向未来。非遗传承创新的过程就是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贯通起来的过程。为此,非遗要寻找和时代需要、科技创新、大众审美、日常生活等的相结合之处,努力在“非遗+数字”“非遗+文创”“非遗+教育”“非遗+会展”“非遗+研学”“非遗+特色街区”“非遗+养生”“非遗+制造业”“非遗+乡村振兴”等多样性文化创意空间中做大做强。
做好非遗传承提升旅游的功能价值增量
□苏州科技大学教授 丁国祥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是江南文化的载体,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有必要对该区域传承与旅游功能价值进行增量开发。
就文化产品、旅游产品供给及布局而言,目前状况,不利于游客对历史街区的深度品鉴。平江路各个巷子之间沟通困难,游客如走迷宫,直接影响了平江路下塘旅游功能的发挥。当然,由于历史建筑的遗存,完全打通没有条件,但将平江路下塘全线贯通,应该不难。因此,可以考虑在旅游产品的布局上适当调整,将吴门美食集中在仓街的各个巷口,既可发挥连通仓街与平江路各个巷子的旅游文化价值,也为游客提供了更为优质的旅游环境,还有品尝美食的方便。而能够让游客留下来,则需要相应的旅游产品延展,文旅管理者从业者设计一些“通俗游戏”“高雅品鉴”类项目,以达到吃住仓街,游赏平江,感受历史,传承文化的旅游境界,或许很有必要。
就文化遗产及景点的展示而言,平江历史街区仅有平江路上几处微型路标,远远不够。因为整个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历史遗迹、园亭堂馆部下百处,苏州人知之甚少,外地游客更是不甚了了。所以,平江路上设立醒目的指示,将更有利于旅游景点文化价值的发挥。
运用数字化助推姑苏非遗更出彩
□姑苏区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工作站执行主任 阮湧三
“在数字化时代,姑苏非遗如何更精彩”。如何更精彩?无非在“保护”“传承”、“创新”上下功夫,运用数字化,出亮点。
在非遗项目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要使非遗更精彩,必须首先把目前已有的精彩的非遗用数字化手段保存下来。过去,我们用文书、录音、录像等也保存了一些,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现在应用数字化手段应该是比较便利和高质的,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关心和抓紧。
在非遗传承上,我们除了师徒相传之外,也可以利用“数字化+”的现代传播方式,使用录像、远程教学方式等开办讲习班、专修课,扩大受教面,把非遗的一对一的传承变成群体的传授和学习,同时对非遗项目不要局限在技艺传授上,还要扩展它的认知度。
发挥“数字+”的优势为古城文旅引流
□文史学者 余嘉
非遗传播和传承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什么?是“人”!所谓“非遗”,前提是“非物质”。这些非遗项目的呈现形式都离不开人的表达。虽然有非遗作品,譬如刺绣有刺绣作品,昆曲有昆曲剧目,但欣赏作品是远远不足以了解到非遗技艺的深切可贵。囿于这一难题,非遗技艺的学习不能速成,非遗作品的创作不能批量,甚至对于非遗技艺的欣赏也极大的受限于“人”。可以这样形容:非遗的传播与传承,在“时、空、我”三个纬度都被局限在非常狭隘的境地。
“数字+”的飞速发展,恰似为破解这个难题提供了精兵利器。2020的“古城细胞解剖工程”项目,把古城内的每一处房屋、每一棵古树、乃至每一口古井、每一座桥梁等都作为一个“细胞”,在数字世界里再造了一座苏州的“孪生古城”。然后伴随“沉浸式”文旅的提议,“元宇宙”的概念横空出世。
“云游苏州”为卖点的元宇宙概念App,登录进去,用漫画笔触描绘出的古城街巷河桥,完全忠实于真实世界的布局;类似场景游戏的推进方式,让游戏人物带着玩家足不出户就可以畅游古城美景;街角、桥头还会有宝箱可开,非常契合年轻人的心理,当时和我一起参观的人都啧啧赞叹。当然,元宇宙绝不仅仅是虚拟游戏,而是运用数字+技术构建的、可与现实世界交互的数字生活空间。简单地说,通过“数字+”铺成的新路,生活空间不再分为虚拟与现实两个,而是交互成了“虚拟+现实”的一个。
探索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文史学者 柯继承
姑苏区的非遗传承,已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化”上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正是因为他们的文创产品,既赋有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又适应现代人特别是青年人关注的或感兴趣的内容与形式,受到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欢迎。
尴尬的是,更多的青少年乐意接触并进入“非遗文化”,但是非遗传承人却沒有时间与精力予以接纳。面对这样的情势,我们是否可以考虑有关部门迅速决策,及时地对类似拥有大量“生源”的非遗工坊或项目予以额外的支持、配合与鼓励。
这里强调的支持、配合与鼓励,不是指按照政策本来就应予以的经济支持,而是特指给予的各种空间支持与设施支持。例如:由于古城内空间的局限,完全可考虑在姑苏区的平江、沧浪、金阊三个新城,提供或创建交通方便、地域广大、生活便捷的“研学基地”或“体验中心”,创造更好教学氛围,使青年人能潜心学艺,又使老师与业主长袖善舞。而古城内腾出的部分空间,扩大为活化非遗的示范地、成果展,便于进一步擦亮古城“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
这种“基地”与“体验中心”更应利用青年人熟悉与关注数字技术的特点与喜好,鼓励他们在非遗业态上纳入数字技术,把先进的数字技术与非遗技艺融合起来,开拓与发展日常生活中的非遗因素,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提高富含优秀传统文化精义的文创产品的“性价比”与“实用率”,从而为非遗的传承与活化,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化”做出更大贡献。
(苏报融媒记者 马玉林 王嘉言 苏报实习生 曹 颖 周宇康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