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全书》编纂工程启动2周年暨出版图书100册成果分享会亮相江苏书展
7月5日上午,《苏州全书》编纂工程启动2周年暨出版图书100册成果分享会亮相第十四届江苏书展中心舞台。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研究馆员刘波,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江庆柏,苏州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尧,以及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金洁,苏州市委副秘书长韦国岭,苏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市版权局)局长黄锡明,苏州市新闻出版局(市版权局)副局长齐向英出席分享会,与观众畅谈“典籍里的苏州”。
文献典籍是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苏州素称人文渊薮、文献之邦,自古以来著述宏富,文化典籍源远流长,文化名家代不乏人,在中华文化传承弘扬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江苏艺文志》收录的全省清代及以前全部文献中,苏州历代人物著作占全省三分之一强。时至今日,苏州仍有约百万册的古籍留存,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善本达319种,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此外,散见于海内外公私藏家的苏州文献更是不可胜数。它们既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确定了新时代古籍工作的目标方向和主要任务,明确要求“加强传世文献系统性整理出版”。
苏州既有崇文重教的文化基因,也有大力度实施文化引领工程的必要基础。2022年7月,苏州市委、市政府启动《苏州全书》编纂工程,明确通过20年的持续努力,全面系统梳理苏州文脉资源,编纂出版系列图书不少于1000册,保存苏州集体记忆,同步建设可检索的全文数据库及共享平台,便利大众使用。这是苏州史无前例的文献整理工程,也是不负先贤、泽惠后世的文化盛事。
两年来,《苏州全书》编纂工程推进顺利,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已完成出版图书共75种100册,包括《经典释文》《〔绍定〕吴郡志》《桐桥倚櫂录》《温热朗照》《范文正公集》《明堂大道录》《禹贡长笺》《晓庵遗书》《日知录》《与众曲谱》《大还阁琴谱》《吴门园墅文献》《江村经济》《钏影楼回忆录》等,其中绝大部分古籍为首次影印出版。这些图书既有名家名著、地方史志,又有记载吴地风物以及中医、昆曲、古琴、园林等方面的珍贵文献。
与此同时,《苏州全书》一直深入挖掘底本资源,加强与国内文博、收藏、出版机构的合作,完善沟通协作机制和底本比选机制,提高底本遴选和获取效率;加强与民间藏家、海外收藏机构的沟通联络,充分挖掘利用民间及海外力量,不断丰富扩充苏州数字化文献资源。《苏州全书》还高水准推进项目研究,依托苏州市社会科学基金,组织实施《苏州全书》编纂工程专项研究类项目立项,目前已立项10个;面向青年学者,开展《苏州全书》青年学术项目资助工作,目前已立项17个。
在全面梳理苏州文脉资源的同时,《苏州全书》还多渠道扩大推广传播。目前,《苏州全书》已出版图书入藏全市450家具备收藏、展示条件的公共机构。相应的数字化阅读平台已上线“苏周到”App“书香苏州”,让《苏州全书》触手可及。“苏州全书”官方微信公众号也于去年3月上线,已推送文章112篇,涵盖了“舒君访谈”“读书漫话”“全书掌故”“书韵流响”等内容。此外,《苏州全书》编撰委员会策划开展各类推广活动,推动全书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不断提升全书的群众感知度和社会影响力,让文化薪火代代相传。
此次的江苏书展,新一批《苏州全书》首次亮相,与读者朋友们见面。接下来一起来详细了解下新一批的《苏州全书》吧。
《尚书埤传》
《尚书埤传》十五卷补二卷首一卷末一卷附《书经考异》一卷《尚书考异补》一卷,清朱鹤龄辑。为朱鹤龄订正南宋蔡沈《书集传》之缺略舛讹而撰。鹤龄广征博引,取汉唐注疏,节抄唐宋以来学者与《尚书》义理相证发之文,一一将其胪列于《尚书》相关篇章文句之下。其自述征引节抄之原则为“主诂义,而兼及史家;胪群疑,而断以臆说。务求为通今适用之学”。四库馆臣认为其虽间有轻信疏漏,然旁引曲证,亦多可采。去取之间,颇见别裁。本次影印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康熙间濠上草堂增刻重印本为底本。
《增定南九宫曲谱》
《增定南九宫曲谱》二十一卷附录一卷,明沈璟撰。系沈璟据嘉靖时蒋孝《南九宫谱》增删编订而成,沈璟对蒋谱所收之曲进行全面审查修订,有保留,有替换,有增补。后沈自晋又在沈璟的基础上对该谱做了删补。全书共选录南曲曲牌七百一十九支,例曲主要取材于宋词、宋元南戏、明代传奇及散曲,兼及部分“时调”,适当增列“又一体”。《增定南九宫曲谱》为首部完善精审之南曲曲谱,奠定此后南曲曲谱编纂形态。冯梦龙《太霞新奏》云:“法门大启,实始于沈铨部《九宫谱》之一修。”本次影印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文治堂刻本为底本。
《礼说》
《礼说》十四卷,清惠士奇撰。惠士奇(1671—1741)字天牧,一字仲孺,晚自号半农,人称红豆先生。清吴县人。惠氏家族三世传经,精研汉学,在清代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礼说》一书是惠士奇考证《周礼》而作的专著,其中不录《周礼》原文,只举其有所考证辨驳者,依经文次序为之阐释,是清代《周礼》研究中之较有成就者,《四库全书总目》称赞其“征引博而皆有本原,辨论繁而悉有条理”。本次影印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红豆斋刻本为底本。
《海虞文苑》
《海虞文苑》二十四卷,明张应遴辑。为明代常熟地方诗文汇编,辑录洪武迄万历间诗文作品,以诗赋居多。依萧统《文选》例,分体编排。全书旁搜博采,上至公卿名臣,下及山人布衣,凡有可观,靡不甄录。是编又为乡人辑本乡之文,加之时代切近,所收较他书为宏富,所收篇目较为完备,明代常熟之历史人文记录,灿然在目。本次影印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万历三十八年(一六一〇)刻本为底本。
《赐闲堂集》
《赐闲堂集》四十卷,明申时行撰,含诗六卷、文三十四卷,内容丰富。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云:“文定不以诗见长,然巨篇长律,铺扬典丽,足令操觚者缩手。”可见其诗文特色及影响。集中收录简牍众多,均为其所著《纶扉简牍》未收,颇具史料价值。所收讲章一卷,可窥其治经之涯略。本次影印以上海图书馆藏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刻本为底本。首尾完具,版面清晰,曾经李盛铎、潘承弼等名家收藏。
《大广益会玉篇》
《大广益会玉篇》三十卷,南朝梁顾野王撰,是我国第一部专收楷书汉字的字书,以楷书为字头,分542部,收字近17000个,每字下注音义,并引群书为证,加以按语。原本《玉篇》在流传过程中散佚颇多,唐时孙强增字,宋代陈彭年等重修,改名为《大广益会玉篇》,字数增至22000多个,注解较为简略,遂称今本。今本《玉篇》虽经两次大规模修订而原貌大改,但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唐宋以前的训诂材料,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本次影印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元延祐二年(1315)圆沙书院刻本为底本。
《三朝辽事实录》
《三朝辽事实录》十七卷《总略》一卷,明王在晋撰。卷首《总略》,分辽东、辽境诸夷、三岔河、南北关、山海关、辽海、建夷,一一详述其沿革。正文十七卷,备列万历四十六年(1618)至天启七年(1627)间辽东诸事,以年月为纲,或以后事证前事者,则为旁注年月;历叙战守梗概、兵饷要务、官僚相讦概况。其所引录诸臣奏议,多他书所未备。本次影印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崇祯十二年(1639)刻本为底本,是该书的唯一刻本,曾经常熟周大辅收藏。
《吴都文粹续集》
《吴都文粹续集》五十六卷补遗一卷,明代钱穀编。前四十五卷按诗文内容所涉门类分卷,涉及都邑、书籍、城池、学校、风俗、令节、公廨、仓场、馆驿、古迹、坛庙、书院、祠庙、第宅、山、水、土产、道观、寺院、桥梁、坟墓等方方面面;后十一卷按文体分卷,涉及杂文、诗、诗文集序等三大类;补遗一卷,多为杂文,墓志铭、民谣、表、诏、记等诸体皆有。钱穀读宋代郑虎臣《吴都文粹》,乃续纂而成《吴都文粹续集》,收罗吴中文献十分丰富,内容超过郑氏之书近十倍,对研究苏州地区历史文化,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与史料价值。本次影印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钞本为底本。
《广缉词隐先生增定南九宫词谱》
《广缉词隐先生增定南九宫词谱》二十六卷,明沈璟撰,沈自晋重定。系沈自晋在沈璟《增定南九宫曲谱》基础上,参考冯梦龙《墨憨斋词谱》未完稿、徐于室论曲文稿及时人传奇,修订扩充而成。该谱重要特色之一是标榜“采新声”,声称“大抵冯则详于古而忽于今,予则备于今而略于古”,采录同时冯梦龙、李玉等曲家曲例入谱,反映出当时昆曲曲牌音乐发展变化实际情况。本次影印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顺治十二年(一六五五)沈氏不殊堂刻本为底本。
《皇明臣略纂闻》
《皇明臣略纂闻》十二卷,明瞿汝说辑。各卷皆在大题后标有小题“兵事类”。全书主要记述洪武迄万历历朝名臣有关军事建言及处置范例。传世《皇明臣略纂闻》系崇祯八年(一六三五)瞿式耜刻本,卷首冠三序:崇祯八年钱谦益《兵略序》、钱继登《国朝兵略序》及瞿式耜《刻兵略纂闻述》。《四库全书》未收,传本甚罕。本次影印即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崇祯八年瞿式耜刻本为底本。
《音学五书》
《音学五书》三十八卷,清顾炎武撰。集中体现顾氏古音学思想,对清代古音学研究起到开创及引领作用。书中彻底否定“叶音说”,推动古音体系更加科学,奠定清代古音学研究基础。并首创离析《唐韵》以求古音之方法,指明古音研究路径。所提“入配阴声”观点,直接启发后世确立古音阴入阳对转格局。《四库全书总目》对此书评价甚高,如赞《音论》云:“全书持论精博,百余年来,言韵学者虽愈阐愈密,或出于炎武所论之外。而发明古义,则陈第之后,炎武屹立为正宗。”本次影印以日本国立公文书馆藏清康熙间山阳张弨符山堂原刻本为底本。
《天文学小史(外二种)》
《天文学小史(外二种)》,包含《天文学小史》《天文考古录》《历代日食考》,朱文鑫著。《天文学小史》纵论中国天文学史和西洋天文学史。《天文考古录》以现代天文学方法,对中国史籍中记载的一些天文历法问题进行考证。《历代日食考》利用现代天文学推算交食的工具书(主要是奥伯尔泽的《日月食典》),对中国古籍中大量日食记载进行考证。以上三种著作在中国人的天文学史著中均有开拓之功。本次出版分别以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1935年版《天文学小史》、万有文库1933年版《天文考古录》,以及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历代日食考》为底本,改繁体竖排为简体横排。
《游苏备览(外四种)》
《游苏备览(外四种)》收录《游苏备览》(朱揖文编)、《苏州快览》(陶凤子编)、《最新苏州游览指南》(郑逸梅编著)、《新苏州导游》(尢玄父编撰)、《苏州游览指南》(吴县县政府主编)等五种图书。《游苏备览》分正编、附编两部。正编介绍二十四种苏州城内及郊外的风景名胜,附编计十八类实用指南;《苏州快览》介绍了苏州之疆域、交通、邮电、事业等多方面内容;《最新苏州游览指南》除呈现苏州交通、食宿游览、各业机关等信息外,又独创《清游小志》,以游记形式介绍苏州名胜;《新苏州导游》侧重于城内园林、郊外山林景点的描述;《苏州游览指南》分为苏州沿革、苏州交通、苏州名产三部分。以上图书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初至40年代末苏州城乡的情况,反映了苏州近代城市面貌、园林名胜保护情况、旅游出行及日常生活情况,为苏州近代史研究提供了丰富史料。本次影印分别以1921年5月初版、世界书局1925年9月初版、大东书局1930年3月初版、文怡书局1939年5月初版、1947年5月初版为底本。